文:高善文
转载自:高善文经济观察
编者按:
王国斌先生新作《投资中国》的问世,激发了投资界很多人士的阅读热情以及思想共鸣。我们将摘选一些特色书评以飨读者。
其中,一篇来自王国斌先生的北大同窗——高善文博士的书评流传颇广。“总的来说,我觉得他说的不如写的好,写的不如做的好。”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在书评中如是说。
以下便是这篇精辟幽默,令人忍俊不禁,继而掩卷深思的书评。Let's enjoy:
差不多四年以前,我写过一篇随笔《时光的刻痕》,其中讲了一个故事:
有天深夜,我正在宿舍上铺熟睡,突然一声巨响,紧接着,听到下铺兄弟声如洪钟的断喝:“写得好呀!”。
我心中一惊,深更半夜的,这家伙大呼小叫,是个什么情况?
我揉了揉惺忪的双眼,探头向床下望去,见他正在挑灯夜读。刚才他读到精彩处,心生共鸣,情不自禁,不由一掌击在墙上,大声喝彩。原来,那声巨响,是他演习“降龙十八掌”产生的。
我寻迹望去,在书的封面上依稀看到了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葵花宝典”。
我凛然起身,世上竟然真有这等奇书?这可要借过来好好研读一番,实在不行就巧取豪夺。
我眯起双眼,瞧个仔细。书的题目赫然是:“炒股三十六招”。原来刚才是看花了眼。
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位同学甫一毕业就投身证券市场,迄今成为中国股票市场少见的常青树,声名远播。
“这个故事的主角便是《投资中国》一书的作者,国内顶流的“东方红”资产管理品牌的创始人和思想领袖王国斌先生。后来他认真地告诉我,他当时其实正在阅读的是张五常教授的《卖柑者言》。”
这个故事的主角便是《投资中国》一书的作者,国内顶流的“东方红”资产管理品牌的创始人和思想领袖王国斌先生。后来他认真地告诉我,他当时其实正在阅读的是张五常教授的《卖柑者言》。
王国斌先生198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一段时间后转入社会学系,研究生时期又考入国民经济管理系。这段经历显示他具有优秀交易员的一些天分:能够及时和坚决地止损。当他发现大学专业不合自己胃口的时候,能够毫不犹豫地迅速连续更换,毫不拖泥带水。
大学时期挑灯夜读《卖柑者言》生动地反映了他学习生活的特点:涉猎广泛,阅读量极广,勤于思考,又博闻强识。即使多少年后,他仍然能够大段地背诵许多著述中的精彩段落,名言警句更是信手拈来,其中一些警句是他引用的,一些是他改写或自创的,都令人忍俊不禁,印象深刻,这也是他演讲和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
在《投资中国》一书中,他曾回顾说自己的生活状态是:大部分时候胆战心惊,小部分时候无所事事;而成熟市场的投资者则是终日无所事事,偶尔胆战心惊,正好反过来。他说短线投机好比与一头猪在摔跤,你很难赢,还会把自己弄得很脏,可许多人却乐此不疲;说企业家创办公司好比划火柴,早期的融资就是火柴刚点亮的时候,等到了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手里,就只剩下火柴棍的屁股了,一不小心就会烫到手。这些比喻或引自前贤,或得之亲历,活泼幽默又发人深省。
他幼年时期生活清贫,事业有所成以后对社会深怀感恩。几年以前,我找他商量想发起一个奖学金项目,他慨然允诺。在以他为首的一众师兄弟的鼎力支持下,聚力支持基础学科的秦靳奖学金项目得以在北大顺利启动。后来他为这一项目的启动书面回复了北大有关方面的采访,文稿感情真挚,辞采绚烂,十分感人。
“总的来说,我觉得他说的不如写的好,写的不如做的好。”
说的不如写的好,一来是他的浙江义乌版的普通话颇不好懂,引用诗词警句时更是如此;二来他的思维很发散,覆盖面宽,充满跳跃性,很难把控,需要仔细咀嚼品味。好在《投资中国》一书收录了他多年在公司内部和各种外部投资论坛上的重要演讲,可以让感兴趣的人慢慢研读。
写的不如做的好,是相对于他的演讲和警句,他创立的“东方红”资产管理品牌在证券行业中奇峰突出,经久不衰,更具影响力。尽管公司经历了多次人事更迭,始终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王国斌先生非常尊崇儒家文化。平时在众多师兄弟之间,他更多时候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他在《投资中国》序言中说,他受新儒学思想的影响很深。我一直认为王国斌先生一直就是在遵循儒家文化的指引而不断前行。《左传》中讲“君子三立”,他创立的东方红品牌,以响当当的成绩开创了券商资管的新篇章,可谓“立功”,他新成立的泉果基金,也要遵循“山下出泉,君子以果行育德”,以忠信为圭臬,让客户的长期价值最大化。他写的《投资中国》一书,是他从事投资近30年的思考积淀,书中既有世界观,也有方法论,更有管理公司与研究员成长路径的心得体会,可谓“立言”。
二级市场的投资活动是科学,更是艺术,牵涉到对时度效的精巧把握,并无一定之规,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他的许多演讲,独特之处在于,在当时一时一地的具体环境下对经济、市场和投资策略的思考,他的发言是非常具备前瞻性的,但时过境迁再看,这些演讲中包含的许多方法和原则超越了时间,具有更恒久的价值。这就好比在五黄六月天刚收割完的麦田,地上的麦穗随处可见,只要细心捡拾,总会惊喜不断,收获满满。
我曾经向他请教投资上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他说交易有买就有卖,当你打算买一只股票的时候,一定要问自己,既然这支股票这么好,有盈利有增长,估值又低,可为什么交易对手要卖给你呢?
“为此,我思考了很长时间。我的结论是:给定风险容忍度,投资者总是在追求超额收益,其来源不外乎四个方面:一是投资者承受了自己不知道的风险;二是投资者具有更好的运气;三是投资者具有更多的信息;四是投资者具有更深刻的洞察力。投资行业短中期内很难区分专业和熟练,许多投资者总是误把运气当能力,换句话说,我在买一支股票,对手在卖,大家的信息一致,就必须说服自己对信息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个显然的问题是,影响股价的信息五花八门,庞杂凌乱,从美联储加息到俄乌冲突,从石油价格到低碳转型,从技术发明到监管干预,无所不包,一个投资者怎么可能在所有这些信息的处理上都获得更大优势呢?显然不可能。应对的办法则是将交易限制在自己具有信息洞察优势的领域,这就好比打仗,在劣势局面下,要集中兵力于局部战场,从而获得战役上的优势。
在我看来,王国斌先生所倡导和多年坚持的,受到许多机构投资人青睐的价值投资方法,就是将交易集中于少数公司的长期成长,从而获得信息洞察优势的方法。投资当然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价值投资略去了许多短期内的扰动因素(这些短期因素对于其他的一些投资策略也许具有很大价值),将交易集中于长时段内与少数交易对手的博弈。
这种方法的突出优势是可重复、可扩展,能够管理海量的资金规模,当然这要求对长期趋势具有深刻的洞察和坚定的信仰,并能够忍受短期内的波动。
由于许多短期投机获利机会的诱惑,以及投资者常常缺乏耐心,价值投资的确是说来容易做来难,因此许多价值投资者的倡导者常着重指出,包括王国斌先生在《投资中国》一书中也反复强调,投资最困难的部分是要管理好自己的心性。
根据金庸先生在原著中的解释,《葵花宝典》的起手式之所以如此凶险,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习武之人的欲望,这点与价值投资者强调管理自己的欲望倒颇为相似,难怪有人感慨天下的武功在极致处都是相通的。
幸运的是,在《投资中国》一书中,我仔细索遍全文,也没有发现《葵花宝典》那样凶险的起手式,这点读者倒是可以大为放心。
高善文:
北京大学理学学士、经济学硕士,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博士,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著有《经济运行的逻辑》、《透视繁荣——资产重估深处的忧虑》、《在周期的拐点上:从数据看中国经济的波动》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