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泉果探照灯】重点推荐三位美联储主席的自传,分别是保罗·沃尔克的《坚定不移》,艾伦·格林斯潘的《动荡的世界》以及本·伯南克的《行动的勇气》。这三位美联储主席的任职生涯,刚好完整覆盖了1979年到2014年35年的历史,串联阅读他们的自传,就宛若透过美联储主席的第一人称视角回溯这段经济变迁史的“跌宕三十年”。
作为交叉阅读建议,同时推荐同时期两位美国财长的自传,分别是格林斯潘时期财长罗伯特·鲁宾撰写的《在不确定的世界》以及伯南克时期财长亨利·保尔森撰写的《峭壁边缘》。
为了体现5本书在时间线上的逻辑和彼此的关联性,我们制作了下图,将5位作者的任期时间叠加了联邦利率和经济衰退两个指标。其中图中蓝线为联邦利率,可作为货币政策走向的参考,橘色凸起的区间为经济衰退期(如2000年互联网泡沫、2008年金融危机),可作为宏观经济形势的参考。

“美联储是一个特殊的存在。《美联储》一书的作者格雷德直言,美国体系更多依靠的是交易,而非选举。美联储历任主席们可以决定有关政治经济事务中最最关键的问题,包括谁会繁荣、谁将衰落。”
创立伊始,美联储就被设定为不受普通选举约束的政府机构。美联储委员拥有14年任期,以保证美联储可以“独立于”政治体系,并绝缘于党派之争。美联储作为与美国选举制度并存的美国管理机构,既能分享国会和总统的权力,也能保持与他们的合作。在某些情形下,它甚至可以对之构成制衡。
比如,有“经济沙皇”之称的艾伦·格林斯潘,曾任美联储主席18年半,历经六届美国总统。1996年美国大选前夕,美国《财富》杂志甚至在封面上写了这句口号:“笨蛋!谁当总统都无所谓。还不如赶快看看格林斯潘执政四年会带来什么?”
图1. 《财富杂志》1996年封面
特殊的历史地位和巨大的权力,让美联储和美联储主席成为天然的焦点。“每个人都在盯着美联储”。作为全球发行美元的唯一指定机构,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几乎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每个人。这也让人们有很多机会从各个视角去观察、研究、评判美联储,以及它的掌舵人——美联储主席,他的政策、他的认知、他的性格特点、他的功绩或是巨大的错误……
“美联储主席们的自传提供了难以替代的个人视角。这些被格雷德称为‘金钱教皇’的权力巅峰者们如何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站在他们的视角看世界,很多看似熟悉的名字和熟悉的故事,与平常的认知相比,却可能呈现完全不同的版本——相同的时间,相同的故事,相同的人物——完全不同的感受。”
尤其是,如果在美联储主席独特的个人视角基础上再引入时间维度,阅读并比较自1979年至2014年的三任联储主席的自传,通过这些处在大事件旋涡中的第一人称视角串联起的经济“跌宕三十年”,又将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前美联储委员科德韦尔有这样的比喻:美联储在金融体系中,就如同在繁忙十字路口指挥交通的警察。每隔一段时间,美联储都会轻轻地打开黄灯开关,然后华盛顿街头的行人和司机就会对黄灯做出各自的反应,即加快速度穿过十字路口。接下来,美联储还必须要轻轻打开红灯开关,一旦变成红灯,少数几个试图想要闯过黄灯的人就会急速刹车让自己停下来。
美联储对经济有巨大影响力。在政策面上,美联储主席的技术分寸感需要做到微妙而精准,叠加美联储独立框架下相对更宽的权力发挥空间,以及拥有更长任期的时间维度优势,这就使美联储主席个人的认知层次、性格特点、专业手段,会对政策及经济产生更深更广的影响。有经济学者这样评论,从美国经济变迁的历史来看,美联储主席个人决策风格与经济周期内在要求的匹配度,会影响政策的长期效果。
例如,沃克尔作为强硬的“反通胀斗士”,其鹰派决策与反通胀政策周期相契合;伯南克被称为“直升机本”,他的鸽派风格符合经济崩溃后的反危机政策周期,所以,他们任期内货币政策的长期政策效果较为正向;而格林斯潘面对经济泡沫犹疑模糊的纵容态度,为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埋下了隐患。
01 保罗·沃尔克《坚定不移》
保罗·沃尔克
(于1979年~1987年任美联储主席)
自传《坚定不移:稳健的货币与好的政府》
原作名: Keeping At It:The Quest for Sound Money and Good Government
译者: 徐忠 / 等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 2019-4
保罗·沃尔克
1980年,《纽约时报》评论他是“自不量力的赌徒”;
2019年,他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称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美联储主席”。
2018年,91岁高龄的保罗·沃尔克在病榻上出版了这部著作,随后于翌年去世。所以,这部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沃尔克的遗作。
对于生于1927年“大萧条”前夜的沃尔克来说,这本书是对自己毕生经历、理想、信念、追求甚至遗憾的全面追忆和总结。
1971年,作为尼克松政府负责货币事务的财政部副部长,沃尔克主导了美元与黄金的脱钩,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1979—1987年,沃尔克出任美联储主席,驯服了“通胀野马”,稳定了美国经济;从美联储主席职位卸任后,2000年,被任命为由19名成员组成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主席,致力于建立国际会计标准。2004年,负责调查联合国石油换食品项目中的腐败行为。2007年,负责审查世界银行机构廉政部的工作及其反腐败的成效。2008年金融危机后,担任奥巴马总统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主席,提出加强金融监管的“沃尔克规则”。
在70年的公共服务中,沃尔克提炼出最关键的经验教训,即“三个真理”:稳定的价格、稳健的金融、良好的政府。书中也专门用整整一章做了论述,沃尔克说,这是他最终决定写这本书的原因。
《坚定不移》着重讲述了沃克尔1979年~1983年这段与通胀对抗的艰难历程。很多经济学者认为,沃尔克是依靠着强大的使命感,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挽救了一个已接近通胀极限的经济体。
1979年,在抗击通胀最紧张的时刻,沃尔克自称“被绑上桅杆”。
美联储外,是民众的游行抗议,甚至有武装分子闯入美联储,威胁要挟持理事会。
美联储内,理事会意见极其不一致,鹰派和鸽派投票的结果是4:3,这引发了市场对于美联储政策不坚定的怀疑,并随后再次引发了市场的大幅震荡。
社会给予美联储的关注甚至已经超过了教皇访美。沃尔克在书中讲了一个细节,美联储最关键的某次会议期间,恰逢教皇约翰·保罗二世访问华盛顿,而原本在报道教皇的记者们一接到美联储通知,马上从教皇的报道活动中被召唤而来,美联储新闻官员乔·科因,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说,教皇肯定会理解的。
而坊间也谣言四起,甚至有的说沃尔克已经辞职或者死亡了。混乱愈演愈烈。
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动用了美联储针对市场的所有“弹药”:将贴现率提高至12%、要求银行增加存款准备金、呼吁停止向“投机”活动贷款,以及最核心的——不管对利率有什么影响,承诺抑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
但是好运并未降临。三个月期美国国债利率最终超过了17%,商业银行优惠贷款利率最高达到了21.5%,对市场反应最灵敏的抵押贷款利率超过了18%。美国金融史上从未出现过如此高的利率。
图2. 沃尔克与抗议高利率政策的人们会谈
沃尔克同时受到了底层民众和上层经济学者的两面夹击。
农民用拖拉机包围了美联储在华盛顿的大楼。被迫停工的住宅建筑工人,在2英寸×4英寸的木板上写上信息给委员会看。
沃尔克在一次去拉斯维家斯参加全国住宅建筑商协会年会的路上,一位参议员对他说:“你在这儿干什么?住宅建筑商会杀了你。”
经济学家也争论不休。米尔顿·弗里德曼领军的货币学派,坚持认为美联储采取的措施不正确;主流经济学家则在质疑沃尔克是否充分考虑到了失业率上升带来的风险。
沃尔克在书中讲到,“1980年12月,美联储坚持要我同意接受‘个人安全护送’。我的演讲偶尔会被尖叫的抗议者打断,有一次听众席中还被放入了老鼠。”
但在这样的的情况下,沃尔克依然将高利率和严控货币总量坚持到底,在他的书中,有一章节就叫做“被绑上桅杆”,他写道,“我们不能放弃以抑制货币供应量增长为目标的政策措施,否则就有可能丧失信誉。而信誉一旦丧失,就很难恢复。夸张一点说,我们注定要坚持到底。为了追求价格稳定,我们被‘绑在桅杆上’。”
市场用时间证明了沃尔克的正确。这次史诗级的对抗通胀不仅为沃尔克赢得了极大的政策声誉,以及延续至今的偶像地位,更为美国进入长达约20年的“大缓和”时代奠定了良好的货币开端。
“美联储观察家”们回溯这段历史时有个共识,在最艰难的时刻,沃尔克的意志如果稍微不坚定,历史的进程可能就会被改写。
02 艾伦·格林斯潘《动荡的世界》
艾伦·格林斯潘
(于1987年-2006年任美联储主席)
自传《动荡的世界:风险,人性与未来的前景》
原作名: The Map and the Territory: Risk, Human Nature, and the Future of Forecasting
译者:余江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12
艾伦·格林斯潘
1999年起荣誉满身,被称为“经济沙皇”“伟大的经济学大师”;
2010年(后经济危机时代)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称为“世界上最糟糕的前央行行长”。
艾伦·格林斯潘的任期跨越6届美国总统。在他人生的巅峰时刻,他被誉为全球的“经济沙皇”、“美元总统”,公文包里藏着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引擎”的秘密,被称为伟大的经济学大师、预言家、魔术师……
然而,次贷危机爆发后,人们开始了对他的批评和质疑,认为是他酝酿了次贷危机,并赠予他一连串新的“头衔”:机会主义者、谄媚者、两面派……诺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甚至直言不讳地称他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前央行行长”。
如果说沃尔克被称为坚定的“通胀斗士”,那么格林斯潘被认为是一位自由市场主义者。他对于金融市场的态度是无为而治,作为坚定的市场派,他相信金融市场总能有效地为各种风险定价。因而他长期以来提倡,避免对金融市场过分监管,充分发挥自动调节机制的作用。
他奉行 “中性利率政策”,并解释说,“中性”就是利率对经济既不刺激也不抑制,让经济以自身的潜在增长率在低通胀下持久增长。
他希望的是进三步、退两步,而不是进十步、退九步。他主张,在通胀可控的情况下,应允许资产价格飞涨,等待泡沫自然发展到破灭,再使用强力的货币政策去缓解泡沫破裂的危害。
比如,他预见了信息技术变革对生产力的推动,但在20世纪末,随着人们对互联网经济前景的预期越来越狂热,因资本过剩形成的泡沫不可避免时,格林斯潘却认为泡沫难以精准判断和调控,并未及时出手抑制。也因此,人们认为是他的“放纵”孕育了美国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并为后续的次贷危机埋下祸根。
面对各方的指责,格林斯潘进行了数年的缜密思考与研究分析,不断发表研究文章和著作,检讨美联储政策、金融危机根源和经济金融学的不足。《动荡的世界》可以说就是这些反思的一次系统性的总结和阐释。
在书中,格林斯潘重提了凯恩斯的“动物精神”概念,用来描述“一种自发的行动本能,同时这种行动也不是对加权收益值和成功概率的理性判断的结果”。
他认为,有效的经济模型不应当假定绝大多数人的行为都是完全理性的,经济学家未来的挑战在于,用新的数据来建立更有现实预测意义的测量工具。尤其是,新模型必须更准确地反映出“人性中可预测的方面”。因为看似无法模型化的动物精神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动荡的世界》一书是深入浅出的范本,格林斯潘以“我为什么没有预测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为切入点,解释了金融市场如何运行,及其在某些时候为何失灵。
03 本·伯南克《行动的勇气》
本·伯南克
(于2006年-2014年任美联储主席)
自传《行动的勇气:金融危机及其余波回忆录》
原作名: The Courage to Act: A memoir of a crisis and its aftermath
译者: 蒋宗强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6-5
本·伯南克
2002年起,因一篇演讲被讽刺为“Helicopter Ben” (直升机“本”),后来因为开启非常规量化宽松政策坐实了这一称号——“在直升飞机上撒美元”的人。
伯南克是一位凯恩斯主义者,他的继任者珍妮特·耶伦是历史上第一任女性美联储主席,被认为承袭了伯南克的思想和风格。
他开启了美联储的“前瞻性指引”传统。由于美国所处的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伯南克需要做出很多即兴演讲与公众沟通政策想法。因此,他把这些与公众的大量沟通统称为“前瞻性指引”,并将其提升到一个与量化宽松同等重要的政策地位,充分重视美联储官方预测对市场的引导作用,大大增加了美联储政策传递的有效性。
伯南克在经济危机时“临危受命”,他制定了非传统经济的救助计划,设计了一系列借贷工具使信贷流向银行、小企业和消费者,并要求私人银行接受压力测试,这一计划获得较大成功。
但在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时,伯南克没有施以援手,随后引发的金融危机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造成了“灾难”性后果,事后伯南克自己也承认此举“是美联储在特定情境下最严重的失败”。但是他也同时指出,“不倒翁”金融机构既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同时是决策者营救努力的主要障碍之一。
伯南克开启了美国的零利率政策时代,由于降息空间缺失,伯南克还启动了非常规货币工具——三轮量化宽松(QE),共计购买债券等资产约3.9万亿美元。很多观点认为大量印钞在风险较高且难以察觉的金融市场领域推高资产价格泡沫,比如杠杆贷款,这其实就如同伯南克坐在直升机上漫天撒钱。“直升机本”的绰号也就此固定在了伯南克的头上。
伯南克在自传中讲述了这段对抗金融危机的历史。他引用了西方谚语:“散兵坑里没有无神论者”,并自己补了一句“金融危机中也没有空想家”。他提到,在残酷的金融战争中,行动比鸿篇巨论更加可贵,也正因如此,他以“行动的勇气”为自传命名,记录和阐释了2008年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以第一视角回顾了华盛顿的艰难抉择。
就在上周,伯南克在接受CNBC采访时,非常直接地批评了现任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认为他面对通胀反应过慢。他表示当局之所以延后加息,是因为他们不想重演2013年的紧缩恐慌(Taper Tantrum),那时是因为缩进信号不符合市场预期而造成震荡。所以建议当局应该尽可能早地警告市场,并以渐进的速度收缩政策。
*缩减恐慌 (Taper Tantrum)
指的是投资者对央行宣布未来缩减债券购买计划的反应所导致的债券收益率大幅波动。
04 延伸阅读
另外,作为交叉辅助阅读,推荐分别和格林斯潘、伯南克执掌美联储同时期的两位美国财长的自传:

《在不确定的世界:从华尔街到华盛顿的艰难抉择》
罗伯特·鲁宾
美国第七十任财政部长
任期1995—1999
鲁宾曾任高盛董事会主席、1995年起任克林顿政府财政部长,1999年重回华尔街,任花旗银行执行董事会主席。
鲁宾的任期可谓是“多事之秋”:经历了墨西哥债务风云,亚洲经融危机以及俄罗斯金融危机。因其出色表现,鲁宾在1999年被《时代》杂志成为“拯救世界三人行”中的一人(另两位是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和副手劳伦斯·萨默斯。)
书名之所以叫《在不确定的世界》是因为他笃信的“或然性理论”。鲁宾在高盛的工作大部分与风险套利业务有关,他认为,风险套利并不适合用精密的公式计算,而是对不确定性的判断与权衡。他将风险套利的决策视为一种心智训练:在一个没有确定性可言的世界中衡量机会。他在书中详述了自己的决策原则,以及如何将这一方法应用于华尔街和华盛顿。
《峭壁边缘:拯救金融之路》
亨利·保尔森
美国第七十四任财政部长
任期2006-2009
保尔森就任财长前曾任高盛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作为伯南克的搭档,财长保尔森坦诚地揭秘了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各种政策出台的难忘日夜: 在讨论救市计划时因极度劳累而干呕;拯救整个金融体系,甚至向议长佩洛西下跪。他在书中写到:我再也不想过那种早晨一睁眼,就发现自己还是财政部长的日子了。“
当金融世界处于悬崖边缘,保尔森显得执着、强硬又不乏温情。他怨恨华尔街的贪婪,又不得不挽救他们;信奉自由市场又要推行救市政策。他自己形容那段经历“我正被迫用自己不信任的东西来拯救我一直信奉的事物。我已经永远成了那位与政府干预和银行救援有关的财政部长。
本文根据市场评论汇编而成,主要参考资料如下:
*《起底美联储:一位资深华尔街基金经理的认知》郭可为
*《对美联储四任主席学术和政策特点的研究》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