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果探照灯 |《美联储》1979年,衰退中的美国经历了什么?
2022-05-20

两周前,高善文博士在泉果基金的内部分享中,提示要关注因货币紧缩引发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并建议针对此项尾部风险,应重温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控制通胀的历史。

【点击链接】

高善文:警惕美国衰退风险


4天前,摩根大通全球CEO杰米·戴蒙在内部高峰会上表示,美国可能会迎来一场史无前例的量化紧缩。“新债王”冈拉克和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都在不约而同地回溯40年前美国市场的历史,作为当下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参照。

那么,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究竟发生了什么?美联储做出了哪些“艰难抉择”,让美国在数次阵痛之后,最终走出“滞胀”的泥淖?

美国资深财经记者威廉·格雷德在其撰写的巨著《美联储》(Secrets of the Temple)一书中,记录了那一时期保罗·沃尔克作为美联储主席,强势扭转美国被通胀吞噬的命运,不惜“与世界为敌”的故事。当时美联储同所有的市场参与者一起,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艰难时刻,最终走出泥淖,沃尔克也因为奠定了美国延续二十多年的繁荣基础,被格林斯潘称为“当代美国经济活力之父”。

此外,作者还在书中尽可能详细地解释了美联储在成立伊始就树立的特殊性,还原了美联储的运作机制,并描述了美联储如何利用货币的神秘力量构筑起强大的影响力,最终重塑美国乃至世界经济格局的历程。



《美联储》

威廉·格雷德

耿丹译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01

货币与宗教的历史联系是随着不同文化的递进得以确立的:神殿就是第一个铸币厂,在那里,钱币得到大祭司的批准,因而也会得到整个部落成员的信任。

《美联储》一书的英文原版名称为《Secrets of the Temple》,直译就是“圣殿的秘密”。即使在美国本土,美联储也被认为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作者威廉·格雷德直言,美国体系更多依靠的是交易,而非选举。美联储被设定为一个不受普通选举约束的政府机构,就是为了应对民主资本主义制度下层出不穷的矛盾冲突,同时缓解“民主”和“资本主义”之间的本质对立。

美联储的传统就是“独立于”政治体系,美联储委员拥有14年任期,从而保证他们可以绝缘于党派之争。美联储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国家政府的一部分,又能小心翼翼地置身于选举程序之外,并与纯粹的政治权力完全绝缘。因此,它能经受住带有散漫激情的民众意愿的冲击,甚至可以在全局上规范美国社会。


图1. 美联储总部大楼

美联储是个“怪胎",被选举出来的政治共同体默认它的权力,私有经济顺从它的指导,民间资本依赖它的保护。美联储作为与美国选举制度并存的美国管理机构,既能分享国会和总统的权力,也能保持与他们的合作。在某些情形下,它甚至可以对之构成制衡。

美联储的历任主席们可以决定有关政治经济事务中最最关键的问题,包括谁会繁荣、谁将衰落,可他们的角色却依然隐晦和神秘。

华尔街上的每个人都在盯着美联储。任何一家银行和经纪公司都有自己的全职经济专家,无论职位高低,职责就是监视美联储,这些经济学家的职位叫做“美联储观察家”。


02

没有总统会满意3%的经济增长,即使你向他解释3%的增长对未来美国人民有益。他会说:我还是喜欢5%,让我的下一任去满足于3%吧。

1965年至1969年,美国经历了二战后的滞胀:高通胀与高失业率并存。而根据凯恩斯的理论,通胀和失业率不会同时存在,而应该此消彼长。因此,这种前所未见的情况让美联储进退两难:先抑制通胀,还是先刺激经济增长,成为了一道艰难的单选题。

1971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推倒了瓦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在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

《纽约时报》1971年5月5日的头版文章写道:“欧洲金融中心遭受了两年来最猛烈的货币投机狂潮折磨。持有大量资金的公司、银行及各方都把不需要的美元换成德国马克……或其他坚挺的欧洲货币。”

随后,瑞士、比利时、荷兰和奥地利央行马上跟进,关闭了本国的外汇市场。一些在欧洲的美国游客甚至无法在日内瓦的洲际酒店支付账单,因为酒店拒收美元,讽刺的是,洲际酒店还是美国人开的。


图2. 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

与此同时,为了在刺激经济的同时保持物价稳定,尼克松采取了“新经济政策”,冻结物价和工资。当时的美联储主席伯恩斯则实施了物价管控下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这种饮鸩止渴式的经济政策,让美国耽误了抑制通胀的最佳时机,为后来通胀的进一步失控预埋了风险。

美联储之所以这么做,表面的原因是民意:20世纪70年代初,多数美国人对刚刚过去的衰退记忆犹新,但却从未经历过高通胀,所以毫无警惕。

但更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当时尼克松总统正在谋求连任,因此需要漂亮的经济数据和更繁荣的市场景象。

其实,当时通胀已处于6%的高位,但为了配合总统大选,美联储主席伯恩斯仍采取了宽松货币政策。值得一提的是,伯恩斯堪称美国经济学界的一代宗师,是弗里德曼和格林斯潘的老师,也是埃森豪威尔的经济顾问。但在华盛顿的政治需求和美国经济的长期利益之间,他选择了前者,也因此被批评为“当代最政治化的美联储主席”。

正如美联储前委员菲利普·科德韦尔所指出的:“机动车委员会(美联储)的作用是限制人们开车的速度,但仍有某些人会想尽办法开快车。没有哪个总统会满意3%的经济增长,即使你向他解释,3%的增长对未来的美国人民有益。他会说:我还是喜欢5%,就让我的下一任去满足于3%吧。”

在货币宽松的政策下,美国经济呈现出一种“回光返照”式的繁荣:1972年,GDP增速5.3%,同年12月的CPI同比增速仅3.4%,失业率降到了5.2%。


但这样繁荣很快就终结了。

1973年的粮食危机和石油危机,结束了短暂的繁荣,开启了美国通胀噩梦般的进程。先是世界多地出现自然灾害,粮食减产引发农产品价格上涨。同时10月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石油禁运导致油价大涨,成为了压倒美国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

1973年第三季度,美国GDP环比增速为-2.1%,同比增速也从一季度的7.6%下降到了4.5%,已显示疲态。

1973年11月,美国经济陷入衰退。

1974年4月,CPI超过10%,货币政策走向紧缩,通货膨胀叠加货币紧缩使经济进入至暗时刻。

同年尼克松深陷“水门事件”,他颁布的物价管制因此取消,引发美元贬值,物价报复性上涨。标普500指数下跌高达43.3%,创下历次调整中的最大跌幅。

尼克松下台后,副总统福特接任,之后1976年卡特竞选成功,他发表了著名演讲《一蹶不振》,其中引用了民众的意见:“总统先生,我们日子难熬。我们只想谈血汗和泪水”,此后开始更换内阁,美联储主席一职空缺,包括美国银行行长克劳森在内的多位金融领袖以不同方式婉拒了白宫的邀请,最终,保罗·沃尔克临危受命,担任美联储主席一职。


图3. 保罗·沃尔克宣誓出任美联储主席


03

沃尔克回忆抗击通胀的艰难时刻:如果在1979年之前,有人告诉我,我会当上美联储主席,并且把利率提升到20%,我肯定会凿个洞钻进去大哭一场。

沃尔克于1979年8月宣誓就任美联储主席。那时,绝望的美国民众已经认为“通胀永远不会结束”。通货膨胀的压力迫使焦虑的人们用借来的钱大量购物,并且已达到极度癫狂的程度:

  • 贵金属暴涨:贵金属交易行外面排起了长队,甚至有人为了排上队,拿着毛毯带着食物睡在队伍中。因为贵金属价格暴增,人们带来了珠宝、贵金属疯狂兑换。

  • 房地产泡沫:房子还没建成就放在广告上售卖。欧文农场一位买主以87050美元总价买入全产权公寓,两周内就以117500美金的价格售出了。

  • 企业疯狂借贷:一个季度内,美国各大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增加了400亿美元的债务。

 

沃尔克于1979年10月6日打响了遏制通胀的战役。采用了双管齐下的策略:盯住利率和货币总量。

加息周期启动了,从1979年10月到1980年4月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美联储一度将联邦资金利率从11%推高至20%, 其他短期借贷利率也随之迅速上升。这种大幅度的调整,在美联储历史上从未有过先例。


图4. 保罗·沃尔克与卡特总统会面


因为市场总有反应周期,效果并未立竿见影。

翌年,油价再度疯涨,利率再次提高,抵押贷款成本再次攀升,1980年1月CPI指数达到了令人震惊的16.8%。一切麻烦蜂拥而至:股市债市双杀,美元持续下跌,银价涨了5倍,金价翻了一倍达到875美元/盎司。

这是沃尔克最为艰难的时刻之一,市场冷酷的现实对他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冲击。他本以为,10月6日改革之后一定会呈现出喜人局面,然而这一切却并未发生。“所有这些愉快的设想,”沃尔克坦承,“都没有实现”。

无奈之下,孤注一掷的沃尔克只有持续加码,他先将联邦基准利率提高到12.5%,4月又进一步拉升到前所未有的21%。根据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的说法,利率已经被提高到了“耶稣基督以来”的最高水平。

媒体对沃尔克无不讽刺、嘲笑和谩骂。《纽约时报》社论说:“沃尔克是一个赌徒。他不自量力,明明缺一手好牌,却押注甚高。”媒体用一战时贝当元帅固守凡尔登形容沃尔克的紧缩政策——坚守住了凡尔登要塞,代价是35万人的伤亡。

最终,沃尔克坚持选择了与世界为敌的方式抗击通胀,他无奈地接受这一切:“有时候,你不得不与魔鬼做交易。”


04

电视节目主持人吉姆·莱勒(Jim Lehrer)问沃尔克:你是否愿意承认自己是一手制造这场经济衰退的‘双亲’之一?

紧缩货币导致严重的衰退。从1979年12月到1980年4月,每月的破产企业从2394上升到3756家,其中许多都是房屋建筑商。1982年约有6.6万家企业寻求破产保护。1982年失业率创大萧条后历史纪录。钢铁及其他主要金属制造业、汽车产业、建筑业,失业率分别达到29%、23%、22%。

成百上千的承包商对美联储发起非正式抗议,他们将4寸宽、2尺厚的木块和砖块贴上邮票寄到美联储官员办公室,意在提醒美联储,目前全美都无法继续建造新房,就是因为美联储推出的货币政策,甚至还开始威胁要对美联储主席个人进行人身攻击。

电视节目主持人吉姆·莱勒(Jim Lehrer)则直接将问题抛给沃尔克:“你是否愿意承认自己是一手制造这场经济衰退的‘双亲’之一?”

“不,我宣布我不是,”这位主席回答道,“如果我是父亲,或是一个单身父亲,那么这个‘孩子’根本就不会出生。我怀疑只有通货膨胀才是孩子的父亲,或者说是通货膨胀造成的混乱和扭曲才是孩子的父亲。”

这是美国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糟糕的时刻,经济深度衰退,失业率和通胀率居高不下。沃尔克除了坚持严控货币总量和坚持高利率,其它什么也不能做,只有等待潮水般的嘲讽,并坚持到底。


05

沃尔克也尝试去获得民众的理解,他说,我们正在打正义之战,我们不愿意因压力撤退,大家今后都会理解这样做的正确性。

1982年,市场开始迎来转机。

一天,沃尔克发现,美联储专车的司机正在读一本书《怎样从通胀中得利》。沃尔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与总统、国会作了那么艰苦的斗争……到头来怎么能容忍后院出“叛徒”呢。

沃尔克忍不住问:“潘尼亚先生,您怎么读这样一本书啊?”司机转头跟沃尔克说:“我估计您不会介意吧,这是从书店买的减价书……标价10.95美元,卖1.98美元。”

有趣的是,书籍的价格说明物价已经降下来了,但这个说明通胀得到抑制的故事主角,手里拿的却是一本关于通胀的书。

沃尔克用这个暗含了荒诞对比的生活小插曲,描述了他切身体会到市场回暖的迹象。


图5. 保罗·沃尔克与里根总统会谈


1982年里根上任,10月道琼斯指数从8月的770涨到了1000,媒体称这为“神话般的故事”。通胀水平逐渐下降的同时,大量国际资本开始进入美国资本市场。大量投资放弃原油等大宗商品,转而追逐股票、债券、货币基金等低通胀的金融资产。

1982冬天,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进入历史性的拐点。美国股市在经历了将近十年低迷之后,开始进入蒙代尔及其追随者曾经预言的“美好场景”,一场史诗般的大牛市正在拉开序幕。

1983年,通胀率下降至3.2%,之后两年在4%左右,1986年降到1.9%。通胀率的下降程度和速度,远远超过了朝野、幕僚们的预测,经济也在最冷的寒冬中开始回暖。

1983年,GDP增长率为4.5%,1984年高达7.2%,统计专家大呼经济过热,甚至开始呼吁美联储出手调节。1985年,GDP增速为4.1%。

1982年之后25年间,GDP年增长率达3.3%,与二战后25年间的增长水平相当。

后来,经济学家将沃尔克抑制通胀的这段历史称为“经济奇迹”,并给它起了专有名词——“里根大循环”。

保罗·沃尔克于2019年12月离世,去世后他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美联储主席”。


图6. 保罗·沃尔克和他的接班人格林斯潘和伯南克

客服热线
400-158-6599
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1:30,下午13:00-17:30 (法定节假日除外)
客服邮箱
service@qgfund.com
扫码下载app
泉果基金管理有限公司Origin Asset Management.版权所有 沪ICP备 2022022209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19108号 本站已支持IPv6
本网站所有资讯与说明文字仅供参考,如有与本公司相关公告及基金法律文件不符,以相关公告及基金法律文件为准。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订阅
APP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