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果无限对话 | 创造力是对抗焦虑的武器 技术进步是看得见的未来
2022-08-03

泉心泉意

“■ 二〇〇〇年以前的整个历史,200年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技术进步带来的摩尔定律效应只在单点出现。当技术达到一定高峰的时候,发展拐点就会开始出现,经济进而陷入周期循环中。

■ 二〇〇六年以后,有了之前30多年的技术积累,很多领域已经呈现指数增长的累积效应。很多技术和组织进化都开始帮助社会和工业进入一个指数增长的轨道。

■ 我认为指数增长将是另一个可重复的模式,因此关于未来,我有一个很简单的结论,因为摩尔定律的广泛化,在多点出现,周期和趋势的表现方式将出现很多变化,也会出现叠加效应。”


——王国斌
“互联网如何改变投资管理行业”论坛发言

2014年11月


昨夜,一位知名自媒体人分享了一段在航天系统工作了十几年的老同学的感言。这位老同学说,中国之所以成为制造业大国,离不开“工程师思维”在各行各业从上到下的贯彻。他说,自己跟随航天工程总负责人十几年,学到的最重要思维方式,就是“是什么东西→有什么问题→怎么解决”,而且面对问题永远有明确的解决路线图和时间节点。他认为,这就是工程师思维的内核。

他说,国家的重大项目都由一群拥有“工程思维”的爱国精英负责,他们夙夜在公,做的就是解决国家发展问题的工作。

这种思维方式,能让卫星上天,能让飞船登月。


一周前,工信部披露了关于中国制造业的最新数据,中国已连续十年保持第一制造大国地位。制造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6.9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2.5%提高到近30%,已拥有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世界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工信部规划司司长王伟提到,制造业生产模式已发生了深刻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势,就是制造业向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升级。


【泉果无限对话】自推出以来,邀请了来自各个科技和工业领域的先锋力量与泉果基金进行内部分享,他们或处于科技研究的前沿,或处于产业发展的核心,这些70后、80后、90后,不但风华正茂,而且视野开阔,兼具推动产业发展的执行勇气和使命情怀,堪称中国制造业新趋势之“科技先锋”的一个小小缩影。

今天,【泉果无限对话】再次回溯盘点业已发布的科技领域嘉宾演讲精要,并对即将推出的嘉宾核心观点,进行预告。


01 量子力学

 “量子鬼才”  陆朝阳

(生于1984年)

原文链接:

量子鬼才陆朝阳:量子计算仍在山脚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因为被《自然》(Nature)杂志在报道中称为“一个寻找新的计算方法的量子鬼才”,而在国际物理学界获得了“量子鬼才”的昵称。

2020年,他和同事们构建了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在特定赛道上速度比超级计算机快一百万亿倍,使得我国首次成功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同年,他被授予美国光学学会颁发的阿道夫隆奖章,这是该奖章设立80年来中国科学家在本土的研究工作首次获得该奖。2021年,被授予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兰道尔本内特量子计算奖,这是国际量子计算领域设立的青年科学家最高奖项,也是首次颁发给中国科学家。

“做科研就是与天地对话。我在英国留学期间,收到过恩师的短信,他说,希望你们努力学习,早日归来。因此,2011年我完成剑桥大学博士论文答辩后立刻就回来了,因为,我不能置身事外。


行业观点

量子计算第一阶段的实验成果,美国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量子霸权”;我们不是很认同这个词,所以我们做出了研究成果之后,我们自己起了一个概念叫“量子优势(quantum computational advantage)”。

我们为中国量子计算设计的发展路线,是分步走的策略。最终的目标是遥远和艰巨的,但每个阶段都会有成果出来。

我们把艰巨的目标分解为几个可以实现的中间目标。大概分为三步:

1. 证明量子计算优越性

2. 研制实用量子模拟机

3. 研制通用量子计算机


目前我们处于第一个阶段。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阶段,目标是研制出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量子计算机。在应用领域,目前比较成熟的是量子保密通讯。这个技术确实能解决通道中的窃听的问题,目前在应用上的潜在客户是银行,保护金融信息的安全性,还有军事上的敏感信息保护。

量子计算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根据我们的发展路线图,第三步是在一些非常专业的领域实现应用。应该在未来的3~5年时间里能实现在一个狭窄的领域内的运用。直到发展到第四步,才有可能去做一些大数的求解、密码的破译,我估计要实现第四步还需要15~20年的时间。


谷歌招募了200人的团队,用了7年时间和10亿美元的经费制造出了53个比特的超导量子计算系统“悬铃木”。《自然》杂志将其类比为莱特兄弟的飞机一样的突破性进展。

我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量子计算机研发团队,用了3000万人民币,以及比谷歌小得多的团队规模,采用“玻色取样”(Boson Sampling)的算法,研制出了“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

从速度上,超级计算机需要六亿年完成的任务,“九章”200秒就做完了。等效地讲,“九章”的速度也比 “悬铃木”快了一百亿倍。此外,九章还关闭了谷歌量子计算优越性的漏洞。

2021年,“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被《自然》杂志以“中国物理学家挑战谷歌量子霸权”为题报道,入选美国物理协会的“2021年全球物理十大进展”。


02 智能汽车

 “智能驾驶促进者” 边宁

(生于1980年)

原文链接:

智能汽车决胜关键


现任东风技术中心首席总工程师,聚焦无人驾驶和智能网联相关的技术开发,被称为“中国智能驾驶的促进者”。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硕士,后在西门子公司攻读博士学位。归国前,曾在德国宝马等多家企业就职。2012年回国加入东风汽车,在武汉打造了国内首个规模化常态化运行的无人驾驶示范区。

留学期间,边宁出版过一本英文专著《车辆运动学控制》,被德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12年前,湖北省委组织部和东风公司去欧洲招聘,当时带队的李绍烛总经理对我说,'现在回国在汽车行业可以大有作为,如果你有中国梦、汽车梦,就希望你们尽早下定决心回去实现这些梦想'。我永远忘不了这些话。


行业观点

在近十年汽车行业的飞速变迁中,上半场的主题是电动化,特斯拉引领了电动化风潮,并在L2+级别的自动驾驶领域占据优势;下半场是决胜场,它主题则是智能化,ICT公司(信息、通信和技术的融合性公司)涌入汽车产业,在构筑下半场的同时,提供着领先的高阶智能化能力。

国内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在交替推进着汽车产业的重塑,汽车的行业格局正在被重新改写。“智能网联”则是智能电动车领域最核心的概念,现在汽车行业70%-80%的科技创新,都集中在这一领域。

我认为,智能网联汽车只是一个开始,它能够带动中国整体制造业的升级转型。我一直觉得,智能化和网联化,其实不光是在汽车上应用,只是汽车是目前比较好的一个载体,其实可能整个工业社会,包括自然社会里面都会用到。


03 工业机器人

《财富》“40 under 40” 张赛

 (生于1983年)

原文链接:

全球新增机器人市场五成以上由中国贡献


翼菲自动化创始人,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后赴美至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机械工程硕士。2012年创办翼菲自动化,专注于轻量级高速工业机器人研发。2020年张赛入选《财富》“40 under 40”商界精英。

2021年,翼菲自动化被国家工信部颁发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荣誉称号,今年又入选了国家重点支持小巨人名单。

“我们现在给自己的Slogan 就是'The Unparalleled Parallel Robot',做无与伦比的并联机器人。翼菲有一个长远的愿景,要做世界级的中国机器人公司,引领机器人时代……我想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做一番实业兴国的事。


行业观点

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发展是非常迅速的,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报告,2016年至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的平均年增长率为23.88%,远超世界平均水平7.68%。中国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机器人消费国,2021年全球出货44万台机器人,中国就占到了24.8万台,相当于全球新增机器人市场的50%以上,是由中国贡献的。

虽然中国拥有这么大的机器人市场占比,总量很大,但人均相对不足。2020年,中国每万名工人拥有的机器人数量是246台,比起发达国家,还是有不小的差距。这与中国制造大国的地位其实是不相匹配的,但同时也意味着中国有大量的未被满足的自动化需求,工业机器人在中国的发展拥有非常广阔的前景。我们大概估计了一下,中国工业机器人在轻工行业的渗透率还不足10%,我们还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值得去努力占有。

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国产替代、自主可控成为了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


04 商业火箭

“创新勇者”  姚颂

(生于1992年)

原文链接:

星际物流:虽“道阻且长” 然“行之将至”


东方空间联席CEO。被MIT(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称为“创新勇者”,还曾获得福布斯亚洲“30 Under 30”等荣誉。

2016年,刚满23岁的他联合创立深鉴科技,并担任CEO。该公司于2018 年以 3 亿美金价格被全球芯片领军企业赛灵思(Xilinx)收购,并成为中国 AI 领域第一家实现退出的创业企业。

“如果中国在制造业这样一个大的工业领域里面做到世界第一,成为了'世界工厂',那么中国的商业航天一定有机会超过马斯克,超过SpaceX,做到世界第一。虽然这条路道阻且长,但是行则将至。


行业观点

目前科技行业处于三大周期的上升期叠加阶段,对于商业航天是非常好的机会。

相对于现在的物流公司专注地球内的运输模式,我们东方空间做的是依靠火箭实现星际间的人和物的运输。在未来,东方空间将探索太空旅游和全球 1 小时安全抵达的可能性。

中国强大的基础工业能力将成为中国商业航天长远发展的核心能力来源。中国现有的制造业、汽车、重工、海上风电行业的强大的工业能力,都能够应用到航天领域。比如,海上风电行业中的风电塔筒的运输技术就已经很成熟,有机会应用到火箭运输领域。

中国工业正在从低端制造走向高端创新,中国也正在努力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引领者。国内的科研经费增速大幅度超过GDP增速,相关领域的海外归国顶尖人才也在快速上升。中央财政投入和企业投入的全口径科研经费在2000年大概是864亿人民币,到了2021年增长到了20000多亿,达到了年化14%的增长。


·········· 未来预告··········

05 车规芯片

“中国芯赋能者” 杨宇欣 

(生于1978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拥有近20年通信、移动、半导体和投资领域的工作经验。加入黑芝麻智能之前,杨宇欣在中科创达担任董事,副总裁,同时担任安创加速器董事长兼CEO。之前杨宇欣在新岸线科技,ARM,BDA咨询和松下电器从事市场、销售、行业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作为硬件的芯片决定了车用软件的性能边界。做车规级芯片是很难的,但我们遇到了这辈子能遇到的最好的时代。


行业观点

2022年是大算力车规芯片的量产元年。

为什么我们选择做自动驾驶的计算芯片?

因为对一个创业公司来讲,你要切入到一个传统行业的供应链体系,恰好需要技术革命的时机。有新技术出现的时候,传统的巨头公司和创业公司起点差不多,大家凭着自己的积累或者能力去做这个赛道,这个时候创业公司才有机会去跟传统巨头并驾齐驱,甚至有可能超越巨头。所以我们选择了自动驾驶芯片。2016年创业时,整个自动驾驶芯片行业也刚刚开始,所以我们现在技术的迭代速度、产品的成熟度并不比海外的公司差。

从这个角度讲,国内的车规芯片的创业逻辑有两条线,我们选的是一条线——在相对蓝海的市场,找新产品切入,做到跟全球的节奏基本一致、技术水平基本相当。我们现在更多的是要赛跑,跟国外赛跑。


我们会先专注在蓝海市场——高性能、集成度很高的芯片。在这一领域、我们和合作的车厂其实都已经进入没什么人探索过的“无人区”了。在这个角度来讲,中国在整个智能新能源车发展上领先于全球的其他车企。

目前,我认为在理念上国内车企就已经跟国外不一样了。

在中国,大家对新能源车的理解和概念默认都是智能的,所以中国所有车企的新能源车都搭载了非常高配的智能化系统。但是在国外传统巨头的眼里,智能是智能,新能源是新能源,所以它们的新能源车就是把原来车的动力系统从内燃机改成了电池,而智能化完全是另外一条线,智能和新能源两条线是平行的。

所以我认为未来最大的机会在于,中国的车企可以把国产的智能新能源车,既在中国普及,也要卖到全世界。就像手机一样,冲出国门,走向世界。我们卖的不是车,卖的是一种新的体验。


06 万物互联

“物联网智慧实践者”  潘爱民 

(生于70年代)

指令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之江实验室高级研究专家。

南开大学的数学学士,清华工学硕士,北大计算机博士,曾撰写《COM原理与应用》,并翻译《VisualC++技术内幕》(第四、六版)、《C++Primer中文版》(第三版)等。曾任阿里云首席架构师,还曾任职于微软亚洲研究院。

获得CSDN 2021年度IT领军人物。

“我有幸在从业这么多年以后又赶上一次技术浪潮。在这一轮技术大升级中,面向设备连接的操作系统应运而生,因而我在2018年创立公司,专门从事物联网操作系统的研发和商业化。


行业观点

我从业差不多30年时间,30年间发生了很大的技术变迁。我算是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然后越走越远,走进了产业的场景,经历了PC,到移动互联网,到现在的万物互联。

在万物互联时代,产业数字化如火如荼。网络上连接的已经不再限于计算机或者个人设备,数量繁多、种类多样的设备都在持续连接到互联网上。网络技术和操作系统都面临一次从概念到功能外延的全面升级。

最近政府和各个国家都在建设算力网络,我认为算力网络现在还是比较早期的,技术还不够成熟,但是这肯定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07 人工智能

“星云奖和银河奖双料得主” 陈楸帆 

(生于 1981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新生代科幻作家领军人物,被称为“中国的威廉?吉布森”。作品曾多次获得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金奖、科幻奇幻翻译奖短篇奖等国内外奖项。

陈楸帆于谷歌中国创办初期即加入,后转战百度,现为诺亦腾科技有限公司品牌副总裁,专注于动作捕捉技术及虚拟现实领域。近日出版了与李开复博士合著的科幻作品《AI未来进行式》。

“通过科幻也能让中西方更好地沟通,帮外国人了解中国的真实图景。


行业观点

《AI未来进行式》并不是简单的科幻小说,李开复博士和我希望能在书中展现,20年后被AI技术深刻改变的人类社会图景。

我们研究了大量专业资料,走访了大量 AI 公司,从技术的角度出发,讲述AI领域当下的进展,并以最合乎逻辑的方式,推演它在20年之后,可能的发展布局,以及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将会如何落地。其中包括AI应用的多元场景:元宇宙、教育、养老、医疗、娱乐业、自动驾驶、视觉技术等等。

在我看来,科幻小说最引人入胜之处,不仅在于它能提供想象性逃避空间,让读者能够抛开现实烦恼,扮演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在百万光年之外的架空世界中任意驰骋,更在于它能激发读者对于现实的洞察与反思,甚至介入并改变真实世界的发展轨迹。

未来往往意味着未知,但好奇心和创造力是破解对未知焦虑的最好的武器。

换句话说,想要创造什么样的未来,就从想象那样的未来开始。


敬请期待


客服热线
400-158-6599
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1:30,下午13:00-17:30 (法定节假日除外)
客服邮箱
service@qgfund.com
扫码下载app
泉果基金管理有限公司Origin Asset Management.版权所有 沪ICP备 2022022209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19108号 本站已支持IPv6
本网站所有资讯与说明文字仅供参考,如有与本公司相关公告及基金法律文件不符,以相关公告及基金法律文件为准。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订阅
APP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