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果探照灯 | 平凡之路
2023-11-14

泉心泉意

智慧不是知识、不是经验、不是思辨,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态度。

——梭罗《瓦尔登湖》


“像这一轮这种市场调整期的痛苦煎熬,满打满算我已经是经历第五轮了。”

“尽管对这种市场调整我有经验、有准备,但在情绪上我依然非常煎熬,理性地说,在这一轮煎熬中,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我们一直坚持的价值观的力量,我们遵循的这种方法的作用,以及下跌带来的机会。”


拥有22年从业经验的姜荷泽是泉果基金的投研负责人,也是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他坦陈,其实,选择基于公司基本面、基于价值的投资风格,选择“自下而上”的选股策略,就是选择了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必然有面临困难的时候:在市场不好的时候会面临困难,在市场好的时候也同样会有挑战。

“我们要做的,是接受所有的一切,包括虚心地接受各种不同的声音”,姜荷泽说,一个人如果选择了基于价值的投资风格,就会越来越真实,越来越诚实,“你不能要求人家一下子都变成这么偏价值,这么理性、这么长期的思维。其实我们的客户,我们的持有人也越来越理解我们。这几年我在和持有人沟通的时候,我的感受就是大家也越来越专业。抛开暂时的情绪不谈,我们其实已经走在共识越来越深刻的长期道路上”。

“我们现在的这种痛苦煎熬,可能事后你在回顾的时候,就是一秒钟——‘那一年痛苦煎熬’——这一句话一秒钟就过去了,但调整期的几百天,我们是一天天在熬,在煎熬中反复思考。这种调整期的煎熬其实也反复在试图摧毁一个人的信仰和信心。你在和这种煎熬对抗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痛苦的领悟和经验,与你看书获取的知识截然不同。”


“我们希望我们的基金经理至少经历过一个完整的市场周期,这次我们正在发行的基金泉果嘉源的基金经理钱思佳15年的从业经验,差不多经历了3次这样的‘试炼’。”

“另一方面,对于我们年轻一些的研究员,我则会‘管住他们的双手’,让他们分清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千万不要去做短期的事情。”

“我们年轻的研究员为什么容易去做短期的事情呢?因为长期的事情需要很长时间去验证,但短期的诱惑特别大,所以导致大家容易产生‘赌一把’的思想,市场上也不乏这样的成功路径。”


“但我们绝不会这样做。”

“为什么?”

“前几天我们几个创始人和我们的董事,大家一起开会讨论。我们讨论到一个很重要的共识,就是回归初心,我们这个行业的初心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信托责任这个本质。”

“我们的理念是长期为客户赚钱。”

“做久了你会发现,要同时实现社会利益、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平衡,要做到能晚上睡得着觉,就必须为客户长期挣钱,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投研团队非常有定力。”


  定力来自何方?


01

平凡

“不一定只有价值投资才能够做得好,但不论是哪种投资策略,都必须做到极致才能做得好。

HBO拍过一个纪录片《成为沃伦·巴菲特》,其中讲述了巴菲特身为“打工人”的一天,后来,这个纪录片的片段在知乎上,成为了名为“平凡人巴菲特”的热帖。


一个寻常的工作日清晨,一位白发的老爷爷推开家门去上班,他略微佝偻着身子,脚步稳健,走向门口的凯迪拉克XTS。

这辆车是2014年买的,还是因为老人家的女儿实在看不下去,逼他买的。

在开车路上,路过麦当劳,老爷爷熟练地停下车,拿出车里夫人放的3.17美元早餐费买了一个汉堡和一杯可乐。

老爷爷今年90岁,每个工作日都准点上班,至今已经50年了。

他持有的公司的股票价值大概在688亿美元左右,曾经问鼎世界首富。不过因为他从未出售过公司的股票,所以虽然身价很高,不过只是纸上数字。老者每年靠薪水度日,早些年是5万美元的年薪,1993年则上调到10万美元。

平凡人沃伦·巴菲特,就是一个90岁还每天开着4.5万美元的车,吃汉堡、喝可乐,按时上班的打工人。


“平凡”,大约可以算得上是价值风格投资的极致特点之一。

泉果基金创始人王国斌多次提到三星创始人的“木鸡哲学”。

这里的“木鸡”来自《庄子》中“呆若木鸡”的故事。三星创始人李秉喆尤其推崇“木鸡哲学”,并以此告诫儿子:第一不傲慢,第二要专注,第三要保持平常心。

*“呆若木鸡”典故出自《庄子·达生》周宣王姬静酷爱斗鸡,他找到齐国驯鸡能手纪渻子,要训练一只常胜不败的斗鸡。训成之后,这只训好的斗鸡看上去就像木头制成的,神情凝寂,无论其他鸡如何舞动,全然不受外界影响,而在气度上,还未出击,就令对手望而生畏。

“泉果嘉源”的拟任基金经理钱思佳曾经提到,自己的投资风格有一个关键词——“不性感”。“不性感,是说我选取的公司大概率不是当下市场上那个‘最靓的仔’。因为只有坚持标准,才能稳扎稳打地获取收益,最终实现预期回报。”

“泉果思源”的基金经理刚登峰也提过一个类似的形容词“平淡无奇”。他用这个词来描述一位在市场上备受尊重的业界传奇的投资风格:“他的投资组合换手率很低,个股的持有时间比较长,看上去平淡无奇,但他比大部分基金经理强的一点就是,他很少有股票亏钱,他守住了自己的底线。比如2013年、2015年炒创业板的时候,有很多人挣很多钱,但他知道自己不认同,并没有在这上面挣钱,但他也没在这上面亏钱。要知道,有很多人后来最终亏了很多钱——虽然你一度挣过钱,但最后还是会亏回去——实际上很少有人能理解这个道理,从长期的维度上来讲,不论中间波动如何,最终做到不亏钱,其实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


平凡之路,用更直接的话来讲,可能就是巴菲特提到的“慢慢变富”。但是,在“慢慢变富”的心性历炼之路上,有一个很大的心魔——“一夜成名”。

“为什么人们爱‘变心’?”姜荷泽常常对投研团队提出这个“灵魂拷问”——“在学校里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价值投资很完美,逻辑非常清晰,也形成了闭环,从长期维度来看,也有不少成功的先例,但为什么一到市场实践,大家都会‘变心’?”

这是因为,这套理论要相对更长的时间,才能见效。

“现在感觉很痛苦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家刚好在一个负反馈的阶段中”姜荷泽分析,“【泉果视点】的案例里,讲了很多专业投资人投机的案例。为什么投机的诱惑那么大?因为正反馈来得快啊!容易被看上去的短期有效的东西所牵引,这是人性。你想想:只要看看图,做个决定,然后说不定明天就挣钱了,多简单!”

“这个东西的吸引力太强大了,不管是从结果的快速反馈,还是操作的简单程度,很容易你就被它所牵引。”


泉果研究团队对此的认知是:“去坚持那些长期的东西,原理是很简单,但需要非常深度严谨的思考,要考虑很多变量,而且还都要预测到长期的维度。要做到这一点,第一要有耐心,第二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你必须愿意放弃一些机会,这种机会可能很快能赚钱、但是可能也很快会亏本。”

很多方法短期有效的原因,在于市场的偏见。因为市场是有滤镜的,短期的视角往往是通过市场的滤镜去看股票。然而,市场这个滤镜的正反翻转,也是极快的,所以打脸往往也会来的特别迅速。

因此,从长期的视角看公司,能让人得以抛开市场的滤镜,那自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切清晰可见。


在泉果成立伊始,王国斌还曾建议同事们重读《孙子兵法》。

人们对“兵法”二字,存在着广泛的误解。总想从中学一些立竿见影的技巧,成就一些小概率事件,从而出奇制胜、一夜成名。

其实,《孙子兵法》讲来讲去,谈的都是苦练基本功和狠抓基本面。

“国之大事,死生之地。”

作为名垂青史的战略家、军事家,孙子绝不会去拿千万人的集体命运,去赌那些小概率事件;战场上没有小概率事件,小概率事件是靠不住的。同样,交付财富的本质,是在交付信任;回归到信托责任的初心,真正的职业投资者也同样不会用千万人的财富和信任,来博小概率事件。

“最终我还是相信,投资的本质,是由它创造价值的部分来解释的。尽管这个逻辑的体现需要的周期可能会长一点。”


02

融合

“团队信任的基石在特定的场合下,能够爆发出相互支撑的力量。

“如果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在面对市场巨大的压力的时候,可能会陷入恐慌的情绪而不自知,也可能会难以抗拒巨大的诱惑,但是如果你在一个有共同语言的团队之中,你就更容易识别并克服这些情绪。彼此的信任基石在特定的场合下,能够爆发出相互支撑的力量”,借着泉果嘉源三年持有混合的发行契机,拟任基金经理钱思佳全面梳理了自己在投资上的心路历程——“15年的职业生涯,也是对我投资思维的塑造过程,每一天我都在向更理性、更坚韧的方向进化。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在一些市场极致的行情下,人有局限性,会陷入情绪或陷入诱惑而不自知,这时候团队的力量就凸显出来。当你身边有内心强大且正能量的领导的引导,有语言相通的团队的支撑,你很自然就能抵抗住诱惑,而不被淹没在市场的情绪中,也更容易拥有更广阔的视野。”


“我们搭建投研团队的时候,就把能够彼此融合,作为选人的重要标准。我不要求你必须天赋异禀,或是创造过极致的辉煌业绩,但是我要求彼此有共同语言,能够共同进步。”姜荷泽认为,融合性是泉果投研重要的护城河“我们作为买方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团队如果强大了,那对于置身其中的每个人,都有溢出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当你和能力强的人在一起,而且彼此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时,大家的收益反而都会更多。”

“公司的氛围文化这种东西,听起来是比较软性,但它确实能够帮到团队——短期看是信任感,长期看是持续性”,这是泉果投研团队的一个共识。这个共识的前提,就是“长期共同发展的理念”。


泉果的基金经理团队的一个特别架构,就是基金经理同时能成为彼此的“研究员”。有些基金经理已经一起共事成长了15年,在周期、科技、消费等领域做过研究,构筑了对市场全面的认知,同时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大家早已缔结了超越同事关系的“同窗”之谊,这就让彼此的协同有了文化氛围与信任基础。

“钱思佳开始看化工,后来看社服(社会服务),刚登峰最初看房地产,王惠看服饰和医药,赵诣看制造+新能源……再加上我们的量化专家胡卓文和宏观专家戴骏”,姜荷泽一一分析,“其实,你能看到我们的基金经理已经基本把市场上的主要领域都覆盖了,在未来这种协同效用,会逐步开始发挥出更大的潜力”。

“泉果旭源”的基金经理赵诣也非常认同这种彼此信任的协同文化,“泉果基金经理彼此间的信任和协同,包含两个维度,第一个是水平,我相信你的水平,至少在你的优势领域里边,是名列前茅的;第二个就是大家会在第一时间相互沟通,这种信任度,我觉得非常重要”赵诣还补充,“大家之间没有那种‘你是你的,我是我的’这种感觉,这种氛围的营造,其实就是大家长期在一个体系下才能培养起来,才会有这种共同语言。比如一个公司,没有内部培养的体系和能力,东拼西凑招人,就很难形成这种协同氛围。”


03

体系

优质的长期决策从哪里来?

优质的信息和思考框架。

但高质量的东西,往往就需要时间,需要专注。

“我们在泉果主要系统性地做两件事:第一,不断深化对这个行业的规律和思考框架的认识;第二,告诉自己做正确的事”,泉果的研究员团队这样归纳自己的主要工作。

“泉果这次也是我第二次暂时离开投资岗位,专注于带团队,就是为了能够集中所有精力在队伍上”,姜荷泽说,自己决心带出一支有战斗力的、立体化的研究团队。


泉果的投研团队架构,既有拥有近30年从业经验的资深投资人坐镇,又有中生代基金经理发挥协同效应,而相对年轻的研究员,则为泉果构筑了拥有共同语言的未来力量。

现有的中生代基金经理,大部分按照泉果均衡的投资培养理念,历经多次市场调整期的心性历炼,拥有周期、科技、消费领域的全面研究经验,还能彼此协同,发挥各自专攻的优势领域专长,成为彼此的“研究员”。


“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清晰把握整个行业的脉络,并从大框架的角度把控投资风格?这种成体系的思考架构,不是简单的一对一带教来教你就能行的,一定是倚靠整体的公司氛围。我们非常相信自己的整套投资逻辑,能够做到长期有效,在长期为我们的客户赚到合理收益,这也是我们工作的一个最大前提。”这是泉果整体投研团队的共识与信心。

要追求长期正确的决策,就要看长期的考量因素,让长期的优质信息不断进入决策体系。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有价值的判断,刚登峰就提到,“我们大家共同成长起来,对自己的行业的属性到底怎么回事,这一点想的特别清楚。你只有想的特别清楚了,才不太会被市场带偏,不会被别人带偏,这个时候你才能给别人提供比较有价值的一些判断。”


泉果投研全员一直坚持系统性地做三件事:读书,写深度报告,做彼此的“魔鬼代言人”。

一个人即使很优秀,智商很高,但依然未必能时刻分清楚哪件事情真正重要。为了把读书这件真正重要的事做到极致。泉果投研全体成员彼此约束,每个月大家同读一本书,每个人都要写读书笔记,用这样的方式,把深度阅读的优先级提到最高。

“能够获得长期的收益,把投资风格做到极致,就需要永不停息地精进。要实现这种精进,除了读书、思考和反复实践,没有别的途径。你去做决定,犯错了反思,正确了归纳,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深度报告,则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对于任何一个专业投资人来讲,广度与深度的权衡,都是需要反复权衡与思考的两个维度。对此,姜荷泽基于22年的经验有感而发,“在金融行业,包括任何一个行业,你在行业干十年,这个行业里面的规则,你总是知道的,所以广度随着时间的积累自然会有;但如果你不去思考,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你都未必会对这个行业有特别的洞察。深度是要通过独立的思考来实现的,而写深度报告,就是这样一个思考的过程。”

“现在想糊弄一个深度报告很简单:卖方报告那么多,网上资料那么多,拼一个30页纸的东西,并不难。但泉果的深度报告很难,我们要求所有的基金经理给每个研究员的深度报告打分,从逻辑、数据、独立调研的维度全面评估。这就让每个人形成深度思考的习惯,还实现了跟上市公司建立链接。”


“魔鬼代言人”则是泉果投研的一个特别的传统。在投研内部,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像“魔鬼”一样残酷地挑战彼此对行业、对公司的认知。这种鼓励大家表达不同观点,以实现客观判断的价值观,就是“魔鬼代言人”。

在几天前的一个客户交流会上,姜荷泽分享了一段在书中看到的关于团队文化的描述,他认为,这段话能很好地诠释“魔鬼代言人”传统的初衷——“我们需要创造出具有开放性与参与性的环境和决策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新鲜的洞察力会打断流行思维或主导逻辑,但即使这样,它依然大受欢迎;孤立的,相反的或不同的意见可以被自由地表达出来;而且,每个人不论是惧怕还是赞同,都可以从问题的定义出发,充满自信地或坚定地对各种观点展开辩论,寻找并探索多重解决方案,并最终获得优选方案。”

这种有点挑衅的设定一开始接受起来有些困难,但现在已经成为了投研内部交流的重要工具——“一定要有一群比较客观的人,来互相battle,互相辩论,来验证到底谁是对、谁是错,这样才能及时把观点往正确的方向去‘掰’。只有足够多的独立且客观的声音,才能让我们研究的公司,尽量逼近真正的价值。”


04

韧性

基金的修复能力从何而来?

这是在这个市场调整期,泉果投研深度思考的一个问题。

大家的共识是:恢复力的客观性在于知道自己持有什么。

业绩之所以能够恢复,因为相信自己选的公司是好的,那短期它即便被错杀,长期也会回归价值,所以这就是一个自然恢复的过程。不管从价值投资的逻辑来讲,还是从长期均值回归的逻辑来讲,只要相信自己选的不是越跌越没价值的“垃圾”,而是价值远远高于价格的好公司,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就会有一个恢复的能力,这是从结果上来看。


另外一个层次,则是团队的状态。

当大家在这么一个不利的环境下面,保持好的状态,保持团队的一致和协同。在团队中调节自己的能力,永葆战斗精神,不抛弃,不放弃。不管压力多大,都能实现客观努力地运作,那么这种潜在的内生能力,是从主观上实现业绩修复的保障。

简而言之,第一层次是投资方式的问题,只要本身选的东西是正确的,长期自然就会有恢复能力;第二个层次是从内在的角度来讲,从人的角度来讲,不会被任何压力打垮,做打不死的小强!

“优秀的基金经理一定要有胆量,有见识。如果没有胆量,在很多机会面前,在挑战面前,你会因为到了心理的极限而失去战斗的勇气;但如果光有胆量没有见识,你的胆量就变成了莽撞和冒险”,姜荷泽总结说,“只要有胆量,有见识,就一定会迎来光明的未来。”


“无周期,不资管”,泉果基金董事长任莉,自从美国回国以来,已经伴随着中国资管行业经历了16个春夏秋冬,“周期可以说是资管行业的典型特征,正是因为市场的起起伏伏,才催生了财富管理这个行业。”

任莉把周期描述为一年四季。

“你的衣橱里不会只有羽绒服,也不会只有衬衣。你会给四季都配好相应的衣服,对不对?”

“不论冬天多冷,下多大的雪,你都相信冬天会过去。也许你会说,这个冬天特别冷,特别长,但你从来不会说,这个冬天永远不会结束,对吗?资管行业也是一样的道理。”

“因为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经历过四季的更迭,因为我们都经历过市场的周期,所以我们坚定地知道,每一年365天,具体的温度,持续的长短,都会不一样。但你从来不会因此怀疑,春天的到来。”


 彩蛋 

股票已死!

在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股市曾经历过一轮惨烈的调整。美国《商业周刊》甚至在封面上喊出“股票已死!”的口号,为整个行业判了死刑。


市场极度悲观,机构资金纷纷从市场外逃;养老金开始根据新规,大量放弃股票,购买公司股权、地产期货,甚至是黄金和钻石。年轻人不再对股票市场感兴趣,数年间,700万个人投资者退出了股市,持有股票的家庭,从30%降到了15%。

但是,有一个独特的投资群体,却在此时默默进入了股市,在70年代末的几年里,这个群体的投资者的数量,居然逆势增长了30%。

他们被大肆嘲笑:“一群不了解国家金融市场变化,也无法适应时代变化的过气人群”。但仅仅几年后,因为他们惊人的投资收益,媒体开始盛赞他们“惊人的智慧”。

当市场近乎绝望时,经验告诉他们,残酷的熊市后面,往往伴随着强劲的牛市。

下期【朋克金融学】,将详述这段历史始末。敬请关注《股票已死?》

客服热线
400-158-6599
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1:30,下午13:00-17:30 (法定节假日除外)
客服邮箱
service@qgfund.com
扫码下载app
泉果基金管理有限公司Origin Asset Management.版权所有 沪ICP备 2022022209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19108号 本站已支持IPv6
本网站所有资讯与说明文字仅供参考,如有与本公司相关公告及基金法律文件不符,以相关公告及基金法律文件为准。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订阅
APP
搜索